首页 探秘历史 正文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1981年的秋季比往年来得晚了一些。一辆小汽车翻滚着黄土,缓缓驶进盛圩子村的地界。“就停在这里吧。”后座的声音苍劲有力:“剩下的路我自己慢慢走。”车门打开,已经头发花白、身着军装的张震走下了车,老人看了看四周,眼眶微热:“四十年……我总算回来了。”见到罕见的小汽车,村里的人都跑到村口看热闹。“老人家,您到这干嘛来啦?”一个中年男人走上前来,“您看着很眼生,不...

1981年的秋季比往年来得晚了一些。一辆小汽车翻滚着黄土,缓缓驶进盛圩子村的地界。

“就停在这里吧。”后座的声音苍劲有力:“剩下的路我自己慢慢走。”

车门打开,已经头发花白、身着军装的张震走下了车,老人看了看四周,眼眶微热:“四十年……我总算回来了。”

见到罕见的小汽车,村里的人都跑到村口看热闹。

“老人家,您到这干嘛来啦?”一个中年男人走上前来,“您看着很眼生,不是咱村里的吧?”

“我是来找人的!”当年在这个村子里发生过的事还历历在目,让张震声音有些哽咽:“来找我的救命恩人报恩!”

张震所说的恩人是谁?又是怎样的恩情让他心心念念四十年?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张震

危情盛圩子

1941年11月中旬,27岁的张震担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,从淮北出发前往宿东地区视察工作,听取游击队的战斗汇报,召开了联合会议。

会议中战士们积极参与讨论,各抒己见,气氛热烈得持续了两天两夜,直到11月18日11时才结束。尽管大家都很疲惫,但脸上都洋溢着笑容,眼中满是希望的神采。

然而会议召开的地区环境险恶,敌人还在穷追不舍,张震一行人因为多次开会而停留,不是很安全,非常容易暴露。

支队长姚运良在会议结束的第一时间便提醒张震:“尽快转移,撤离出宿东。”张震也明白姚运良的顾虑,他拿出地图仔细研究了一下:“那咱们就向着最近的盛圩子转移。”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年轻时的张震

宿东地区离盛圩子不过短短10公里,但因为对道路不熟悉,加上趁夜色赶路为了安全难免降低速度,等张震一行人赶到盛圩子已经过去了3个多小时。

战士们脸上难掩疲惫,张震擦了把汗:“大家分散开来,找附近的老乡们借宿一宿。”他看了看头顶悬挂的星辰:“动作要快,尽快修整好,天一亮我们还得继续赶路。”

一伙人就地解散,张震带着几个战士往村东头走去,停在了一户人家门前,只见院子里有着一棵高大的槐树,树下是个横卧的石槽,一旁还搭了几个鸡圈,里面正在歇息的家禽听到动静受了惊,一时间鸡飞狗跳

听到院子里的动静,黑漆漆的主屋亮起了灯。这户人家是一对新婚的小两口,新郎名叫盛维凡,新娘名叫孔秀英。

见屋内有了光亮,张震上前一步敲响了门:“老乡,您好,我们是路过的新四军,想来您家里借宿一宿,不知道方不方便?”

“屋外好像有人。”孔秀英压低了声音问丈夫,“你听到他说啥了吗?”

“好像,好像是新四军。”盛维凡把妻子挡在身后:“说是来借宿。”

孔秀英一听门外是新四军就想要开门,因为她的弟弟也参加了八路军,曾告诉过她战士们在行军时,时常没有落脚的地方,就会到路过的村庄借宿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行军中的新四军

但她又怕门外的人是骗人的,万一不是新四军怎么办?一时间没了主意,不敢开门。

“老乡别怕,我们是新四军,不是坏人。”张震似乎看出了主人家的顾虑:“如果不方便的话我们现在就离开。”

“等等!”孔秀英心一横,让丈夫拿着防身的棍子站在一边,自己拉开了门。

只见门外的几人一身朴素的军装,风尘仆仆,为首的人皮肤黝黑,剑眉星目,看起来是个首长。

看见几人身上的军服,孔秀英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,她热情招呼着战士们:“快进来快进来,看你们这样子,肯定都累坏了!”

张震这才和几位战士走进了屋子,迎面就是一个黑色的木桌,旁边放着的大立橱上还贴着一个火红的喜字。

张震愣了一下,再看屋内的主人身上穿着红色的新衣,有些不知所措:“你们是新婚吗?”

“是呀,今天刚办完席,可累了。”孔秀英把唯一的新棉被抱了出来:“首长们快歇息吧!”小两口竟是要把新房让出来给战士们落脚。

这怎么行?张震急忙拒绝,表示只要一间杂物间就好,可夫妻俩怎么也不肯答应,两方谁也不肯退让,干脆折中一下把人分开,一半睡杂物间,一半睡主屋。

张震把宽敞的地方让出来给其他战士们,自己走到大立橱边随意坐下,斜靠着立橱很快就睡了过去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年轻时的孔秀英

天蒙蒙亮的时候,孔秀英就起身,她轻手轻脚的抱着棉被走到村口河边拆洗,回去的路上还多拾了一些柴火,心里盘算着得多做些饭食给战士们。

突然,村外传来了轰鸣声,越来越大,而这个声音对位于铁路边上的盛圩子村的村民来说可太熟悉了,孔秀英一愣,意识到是有人来了,只是不知是敌是友。

她大着胆子跑到村边,遥遥看见了浩浩荡荡的车队,十几辆车子扬起尘土,向着村子狂奔而来。

看清车队上悬挂的白色旗帜后,孔秀英心里直呼坏了,是敌人来了!

村里的战士们还没起呢!顾不上多想,孔秀英把手里的东西一扔,急忙往村子里跑,一边跑一边大喊着:“敌人来了!日本鬼子来了!快起来!”

鬼子们加大马力向着村庄猛冲,喊声、枪声、轰鸣声,划破寂静的黎明。村民们和歇息的战士们都惊醒了过来,战士们起身让老乡们藏好,拿起武器出门准备战斗。

孔秀英跑到家中,冲进门去:“起来!快起来!”她大喘着气:“敌人追来了!”

战士们纷纷醒来,只有张震因为太过劳累,还靠着橱柜酣睡,孔秀英急忙抓住他的肩膀摇晃:“醒醒!快醒醒!日本鬼子来了!”

惊醒的张震还有些发懵,一听到敌人来了连忙拿起枪来跑到门外。此时500多号日本人距离他们不过百米远,已经把盛圩子村团团围住——他们被困在这里了!

看清我方所处的形势后,张震薄唇紧抿,大脑飞速运转,寻找着突破口。

此时日本人已经进入村中开始挨家挨户的搜查,为了不暴露张震的位置,战士们兵分两路,一部分留在张震身边,一部分往西边跑,一边跑一边弄出大动静来,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,保障在东边的张震的安全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战斗中的新四军

可日本人十分狡猾,他们似乎接到了什么消息,确定这支部队里有新四军的重要领头人物,死死的咬着战士们不放,还分为了两部分,一部分去追西边的战士,一部分继续在村里搜查。

眼看着就要搜到孔秀英家了,张震一咬牙,准备和战士们一起做最后抵抗的时候,孔秀英一把拽住他:“快跟我来!我知道从哪能离开!”

孔秀英带着战士们沿着自家屋子后西面的小巷跑去,出了巷子口,再穿过一片枯木林,就来到了干涸的沱河边。

此时正值冬季,河里没有水,战士们能安全通过,清晨的雾还没散去,能给战士们做掩护。

“非常感谢!如果我能活下来,定会回报你的救命之恩!”张震和战士们向着这名勇敢的妇女敬了一个军礼:“保重!”

孔秀英点点头,催促着战士们赶快离开,看着战士们穿过芦苇荡消失在晨雾中后才往村里赶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战斗中的新四军

此时日本人已经搜查完了整个村子,有些没来得及离开的战士被老乡们藏了起来,粮囤里、柴禾垛中,有的战士还换上了村民的衣物,却还是被找了出来,只能用仅剩的弹药抵抗着。

弹药很快就打光了,战士们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,日本人用枪指着一旁的村民,让翻译上前逼问。

“还有没有新四军?是不是被你们给藏起来了?!”翻译满脸横肉,唾沫纷飞:“不想死就快点交待!”

倒在地上的战士们浑身是血,孔秀英只看了一眼就忍不住落下泪来:“没了!”她声音嘶哑:“不信你们再去搜。”

村民们也都附和说已经没了,没有一个人把张震的消息泄露出去,日本人在村子里反反复复搜了几遍都没有发现,这才作罢。

另一边,准备横渡干涸河床的张震还是被鬼子给追上了,一颗颗子弹从他的头顶呼啸而过,情况十分危急。

张震和战士们一边往前跑一边回头不停的射击,前来接应的游击支队的通讯班也在前方打掩护,火力凶猛,鬼子们应声倒下,有的扑进了芦苇荡,有的歪头栽进河中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战斗中的新四军

见倒了不少人,还在冲杀的敌人有些退缩,张震趁此机会和战士们完成横渡,到达河对岸,张震大吼:“警卫员!”

警卫员往下一趴,歪把子机枪狂叫起来,更多的鬼子倒了下去,剩下的鬼子们吓破了胆,慌忙逃了回去。

脱险的张震带着部队又往前行军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,清点过人数后,张震想要返回去救还在村里,没来得及冲出来的战友,被战士们拦了下来。

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!”拦住他的小战士那青涩的脸上满是泪水:“不要让他们白白牺牲!”

张震垂下头去沉默着,良久,只见他抬手压了压帽檐,再抬起头时眼中满是坚定:“继续前进!”只是带了一些哭腔。

盛圩子村里,日本人如来时一般浩浩荡荡地离去,村民们悲痛欲绝,把牺牲的31名新四军的遗体安葬。

随着时间推移,村民们也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,孔秀英也不再记得张震临行前说的话,连他的面孔都有些模糊。而张震牢牢记住了自己所说过的话,这一记,就是四十年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张震

故地重游报恩情

“多年来,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。”

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,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:

“那里,埋葬着曾与我并肩战斗的31位战友,以及一位救命恩人。”

距离盛圩战斗已经过去了四十年,几经周折,张震终于又回到了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。

在中年男人的引导下,张震来到了孔秀英的家中,记忆中的大槐树和石槽已经不见踪影,曾经的老院子也被扒掉,盖了个新的小院子,让他陌生又熟悉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张震

正在邻居家唠家常的孔秀英听到有人喊她,回头一看,村头的李家小子正站在门口,“孔奶奶!我爸喊你赶紧回家!有大人物找你哩!”

“大人物?”孔秀英往围裙上擦了擦手:“什么大人物,找我做什么?你可别糊弄奶奶。”

“哎呀,没糊弄你!”小孩跑过来拉着她的手往回走:“是个穿军装的老爷爷,现在在你家里呢!”

而张震还在环视四周,想找到一些熟悉的物品,突然,他眼前一亮,快步走到角落的大立橱前,他布满枪茧的手缓缓抚过陈旧的立橱,昔日的记忆如洪水般倾泄。

他记得,他就是靠着这个大立橱睡了一宿,也是在这个大立橱旁,孔秀英叫醒了他,救了他一命。

“请问,您是?”

听到声音,张震转过身来,眼前的妇人捏着围裙有些拘谨,眉眼隐约有些熟悉。

两位老人四目相对,一时不敢冒然相认。当年的新娘子已经变成了60多岁的老太太,张震也顶了满头白霜。

“你可曾记得你家门口有过什么东西?”张震问。

“记得,一个大槐树和一个石槽。”

听到回答,张震心里已经确认了一半,可年代久远,不敢完全确定,但他有他的办法。

张震掏出一个破旧的笔记本来,翻看着上面的字迹:“当年我曾经在这户人家借宿过,后来被人喊醒的,你可知道是谁?”

“知道,是我喊的。”孔秀英回答。

“你在哪儿喊的?”

“就这个大立橱旁边。”

“怎么喊的?”

“醒醒!快醒醒!日本鬼子来了!”

听到这,张震捏着笔记本的手不住的颤抖:“恩人,救命恩人,我可算再见到你了啊!”

孔秀英也很激动,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过后,她曾和村民们去河对岸查看过,没看到张震等人的尸体,知道他们已经安全脱身才放下心来。
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“孔秀英。”

孔秀英。张震一边默念着,一边把这个名字郑重地记在了笔记本上。然后伸出手来,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交握,彼此都激动不已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张震(左一)

“当年你们离开后,我们好好安葬了牺牲的战士。”孔秀英带着张震往村西南的墓地走去,“一部分葬在了村头。”她指了指河边的坟堆:“其他的葬在了这里。”

夕阳下,18座坟墓静静安卧,坟边芳草萋萋,河面潺潺流水。

因为不知道战士们的名字,村民们只能立了无名碑。张震不顾年迈的身躯,坚持把一个个墓碑擦干净。

他跪坐在一个无名碑前,用手轻轻掸掉尘土,眼中满含热泪:“我的兄弟,我的战友……抗战胜利了,我们胜利了!可你们,却再也看不见了……”

良久,张震起身,对着昔日的战友们,敬了严肃而又庄重的一礼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

军民鱼水情

在离开时,张震和当地的负责人提议,想要修建一个烈士纪念碑。于是芦岭镇党委和政府在上级党组织和民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,整修了烈士墓地,修了排水设施。

盛维凡和孔秀英夫妇自发搬进了陵园边上的房子,负责陵园卫生保卫工作。

1985年,陵园扩建成占地1.5万平方米的盛圩烈士陵园,陵园是建好了,但还需要一个题字,而这个人非张震莫属。

于是盛维凡出发去了北京,当时任职国防大学校长的张震听说后,热情的接待了他。

盛维凡说出了此行主要是为了请张震为陵园题字,张震郑重答应。第二天一早,“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”几个字就送到了盛维凡手上。

盛维凡离开前,张震握着他的手十分不舍:“下次欢迎你和‘新娘子’一起来做客。”

1993秋天,孔秀英和丈夫一起前往北京探望张震,张震十分开心,拉着两人嘘寒问暖,得知孔秀英一家如今儿孙满堂,生活幸福,张震连连说好,“要搞好生产,还要改革。”张震叮嘱着。

此后的日子里,只要夫妻俩到北京来,张震都会亲自接待,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一定会安排工作人员接待。

1981年,开国中将找到安徽一村妇报恩,只为兑现40年前的一个承诺

盛圩烈士陵园

三访盛圩子

1999年,张震无比思念当年在当年抗日根据地里,曾帮助过他的父老乡亲,也倍加缅怀那些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战友,于是已经85岁高龄的他不顾家人劝阻,执意要回到宿东。

1999年5月15日,张震携夫人及其子女有一次来到埇桥区盛圩子村,看着眼前干净整洁的陵园,老人十分感动,他拉着孔秀英和盛维凡不住表示感谢,感激他们为了维护陵园而做出的努力。

临走前,张震还捐款4000元整,用于陵园的修缮和维护。

2007年,孔秀英去世,消息带给张震后,老人在桌前坐了许久,十分难过。

他很想前去吊唁,但已经93岁的他已经力不从心,身体也不太好,就专门给盛家发去了唁电,并寄去不少钱。

“孔大嫂是我的救命恩人,我虽不能亲自去送行,但救命之恩永不敢忘。”

一朝救命恩,66载不敢相忘,老将军的重情重义让人钦佩,新娘子的英勇无畏亦让人动容。

谨以此文,纪念两位老人跨越时间线的革命友谊;也以此文致敬曾在战争年代中献出生命的英勇先烈,山河犹在,国泰民安!

积分打赏 普通打赏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发布评论

相关推荐

云南老农

云南老农

“桶里都是干尸!”2017年,云南一位老人上山采药,意外发现多个装有尸骨的油桶,当即上报有关部门。专家:都是烈士! 2017年,云南乌木...

探秘历史 2023.07.05 0 345

如果对您有帮助!请支持下作者